html模版周斌:銀行與互聯網的四大觀念對決
中國共產黨新聞 理論

銀行人談金融與互聯網之爭

周斌:銀行與互聯網的四大觀念對決

刻字鋼筆

2014年04月15日10:09來源: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原標題:銀行與互聯網的四大觀念對決

文章導讀: 到今天,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之爭已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感知、體驗以及爭論,進入億萬消費者的生活。由此可能引發中國金融走向的“大變革”已然發生。

中國民生銀行小微金融部總經理高級助理 周斌

2013年的阿裡巴巴推出的“餘額寶”著實火瞭一把,到現在仍然餘溫未瞭。春節期間,騰訊微信“搶紅包”讓此前所有的創新灰頭土臉、黯淡無光,“二馬”在移動支付引發的“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風潮仍處於持續的高熱……

如果說在半年前“什麼是互聯網金融,什麼是金融互聯網”還屬於學術界定義的探討階段,那麼到今天,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之爭已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感知、體驗以及爭論,進入億萬消費者的生活。由此可能引發中國金融走向的“大變革”已然發生。

我們就在現場,不可能裝聾作啞。

“再造刻字鋼珠筆”PK“顛覆”

——顛覆是互聯網的標志,而再造是銀行不痛不癢的修修補補

互聯網的核心基因並沒有尊敬“傳統”習俗,相反以“顛覆”為最大的樂趣,被互聯網顛覆的傳統行業用“罄竹難書”形容並不為過。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這種顛覆的力度、范圍將有增無減,越是擁有壟斷地位、擁有壟斷利潤的行業,被互聯網侵蝕的力度就越大。

以銀行業為例,如果說這些年沒有人意識到互聯網的殺傷力,是不嚴謹、不科學、不負責任的。但問題是傳統銀行業務的那塊市場依舊龐大、利潤依舊豐厚、傳統方式讓你欲罷不忍,指望在內部產生一個自己革自己命的商業模式是不現實的。因此,銀行的提法大多是以互聯網為手段“再造”一個什麼部門,以期獲得更多一點的市場份額。這有點像一兩年前的“蘇寧”,想試圖維持線上、線下兩種價格體系,其結果是:成就瞭今天的“京東”。

以貨幣式基金為基礎的“餘額寶”是銀行內再簡單、再熟悉不過的一道小菜,甚至可以描述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怎麼在互聯網手裡搖身一變就成瞭2013年的金融必殺技呢?道理其實很簡單。銀行很難革自己的命,儲蓄存款轉變成同業存款、一是面子上受不瞭,二是成本上負擔不瞭。

再看微信,是以打敗自己的同門“企鵝兄弟”為目標的自我革命、自我涅槃﹔而微信支付,則是要在移動支付領域徹底顛覆成名已久的支付寶。

同樣是互聯網背景下、在同樣的技術支撐下,在不同的領域產生的效果會如此截然不同,結果迥異,追根溯源仍然是一個觀念的問題,顛覆是互聯網的標志,而再造則是傳統行業不痛不癢的修修補補,兩者相比,自見高低!

“流程”PK“體驗”

——即使銀行放下身段,但用戶寧可從瞭“餘額寶”,也不再進銀行門

打造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銀行,是中國銀行業組織機構改革的一個重點,各行通過各種形式的機構改革,讓銀行服務更加有效地貼近市場、服務客戶。而用戶體驗則似乎是互聯網思維的代名詞,極致的體驗,帶來極致的效果。

在支付領域,“支付寶”誕生至今,隻是讓銀行感到不爽外,還沒有真正對銀行的核心利益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從2013年開始不同瞭,BAT(B—百度,A—阿裡巴巴,T—騰訊)三巨頭的理財大戰,就像“加多寶”PK“王老吉”,受傷最重的卻是“和其正”。

BAT的一場大戰下來,發現受傷最重的是銀行。五大行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以存款利率一律上浮10%來穩定日益緊張的存款失血。即使銀行放下身段,但用戶寧可從瞭“餘額寶”,也不再進銀行門,這一架真是“亂拳打死老師傅”,流程完敗給體驗。

“風險”PK“機遇”

——風險不是銀行故步自封的金剛罩﹔許多難解決的問題,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瞬間石化

銀行屬於風險的行業,這點不假,但這不是傳統銀行故步自封的金剛罩。在互聯網背景下,過去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瞬間石化。

看看“淘寶”、“天貓”、“京東”這類電商平臺,左手握著賣傢信息,右手拿著買傢的需求,用買傢的錢,借給賣傢,順手就把你銀行的“貸款”業務收拾瞭。

專傢學者還在用美國的利率市場化時間表預估中國的利率市場化趨勢時,互聯網巨頭用“百發”、“餘額寶”直接就把銀行的“客戶”轉化成自己的“粉絲”瞭。

銀行業內人士講,給我一張“電商”執照,我可以打敗X寶、X東、XX網,互聯網的大佬們連笑一笑的興趣都沒有瞭﹔銀行擔心BAT們有朝一日會拿到銀行牌照,會引發行業裂變時,互聯網大佬個個沉默不語,其實他們知道,一旦拿到銀行牌照之日,他們天馬行空的好日子就結束瞭!

互聯網金融本質上並不稀罕一張銀行牌照,在銀行、保險還在爭執誰在站著賺錢、誰在坐著賺錢的時候,人傢互聯網金融唱著小曲把銀行、保險都收拾瞭。

“護城河”PK“跨界”

——銀行以挖“護城河”對抗互聯網的“跨界”,會敗得體無完膚

利用行業標準建立業務高地,利用“護城河”鞏固業務優勢,一直是銀行的思維定式。以銀行卡支付為例,金融IC卡與行業IC卡打架多年仍不見結果﹔採用什麼技術標準,實現NFC近場支付隻見爭論不見應用。

現在好瞭,微信讓移動、聯通的短信業務幾乎變成文物﹔而微信支付的“搶紅包”,用一個月時間把支付寶8年的事情給做瞭。如果銀行今天仍然抱著消費者“拿出銀行卡—刷卡—順帶收取商傢交易手續費”的慣性思維不放,不出三年五載,這種消費方式將隨著4G通信時代的迅速普及而加速消失。

現在斷言“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為移動支付的終極形態還為時尚早。但現在的“微信支付”實際上已經打開瞭“移動支付”魔盒,開始觸動銀行傳統利潤生成方式的神經,傳統行業以開挖“護城河”的競爭方式對抗互聯網的“跨界”,會敗得體無完膚。

(作者系中國民生銀行刻字筆小微金融部總經理高級助理 文章觀點與本人供職單位無關)

B4BC595301334B46
arrow
arrow

    tfh3yef2c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